close

 381649_512005962157345_1742897590_n  

時至十二月,即使是身在豔陽高照的佛羅里達,還是感覺到了聖誕節的氣氛。

雖然在一起已屆四年,以往我都是回台灣放假陪家人,還從未與R先生一起度過聖誕節。

今年因為綠卡申請大計尚未完工,到明年四月前我是妾身未明,動輒得咎。

只怕一踏上飛機以後返抵阿美利卡,這條移民之路又要多出一些麻煩。也只好乖乖待在原地按兵不動。

早在暑假時R先生與我討論,既然會在美國過聖誕,

不如今年跟他一起回奧瑞岡州(Oregon)探他爸媽。

說起來,我們也在九月公證,雖然婚禮還沒辦,但算人家半個媳婦的人,

竟然到今天都還沒見過家長,是有點失禮,所以也欣然同意。

沒想到策劃這趟旅程,就是體驗文化衝擊的小小里程碑....



1. 送禮文化

台灣人的習俗是禮多人不怪,男友爸媽我也見得多了,

挑禮物做公關向來不會太失禮數,初次見洋人公婆我倒有點踟躕,

想要挑點具台灣特色的小禮,只怕因為文化差異送不到心坎裡。

再加上R爸R媽早在20多年前就離異,現在男有家庭,女有事業。

所以禮物還得分開送,不能一起一份了事。

當時還在台灣的我,電腦上左邊開著購物網頁,右邊開著skype視窗,

想要從R先生這邊打聽出一點獨家情報來:

「你媽喜歡茶葉嗎?」我問,正在天仁茗茶網頁上瀏覽。

很多老美沒有泡茶習慣,茶包還懂得對付,你真的送上綠澄澄的茶葉,他可能也束之高閣放著長霉。

「嗯...我不確定耶...」R先生一臉疑惑。

「那琉璃工房的擺設OK嗎?她喜歡甚麼顏色?」我換了網頁,件件煥彩斑斕的琉璃看得我目不暇給。

「呃,你問倒我了,沒想過她喜歡哪種顏色這件事耶。」R先生說。

「那你爸呢?交趾陶好不好?」我再問,只是有點擔心交趾陶有點重,我的行李又要超重扣錢。

「我不清楚我爸會不會喜歡這種類型的東西...」R又說。

「那你爸到底喜歡甚麼啊?」我已經快要抓頭髮了。

「獵物吧,我爸喜歡打獵...」R說。

我傻眼,難不成你要我搬個台灣黑熊頭還是梅花鹿角去美國嗎?

「喔對了,那我們在Portland不是要見你的大學同學嗎?要不要買點中國結之類的給他們?」

「不用啦~~~你們台灣人很可愛耶,為什麼一見面就要送禮阿?」R問,

我翻白眼,這是我們台灣人的禮數阿,死阿豆仔。

 


2. 怎麼稱呼學問大

我問了R先生一個很實際的問題,第一次見面,我得如何稱呼我的未來婆婆呢?

用R先生的姓氏稱呼她「Mrs. Flood」很奇怪,因為她已經離婚,早不是Flood太太,

用她再嫁後的姓氏稱呼也很奇怪,她也已經跟那人離婚,現在是有車有房的單身女子。

還是要用她多年前未嫁的娘家姓氏呢? 我想破了頭。

R先生聽到我的問題擺了擺手,說:「有甚麼大不了,就叫Jane (她的名字)就好了啦!」

呃,這這這,這好嗎?首次見面就直呼我未來婆婆的大名,會不會不禮貌?

「哪會啊,你們亞洲人真的太講禮數了啦!不然你就當場問她該怎麼稱呼她,不就好了。」R說。

我沉默了一陣,腦中充斥著孔老夫子拽著拐杖、跟拿著火柱的自由女神大打一架的畫面。

「哈哈哈哈,我知道你過不了你自己東方教育的那關,你愛怎麼稱呼就怎麼叫拉~沒關係!」

R先生揉了揉我的頭髮,深怕我腦中的禮數大戰要在當場爆炸。

直到今天,我還是沒想出兩全其美的稱呼方式!

 

3. 大禹多年未歸,教育觀念大不同

時光快轉到幾日前,眼看已經12月了,

我們也總算痛下成本訂好了去Oregon的機加酒。

(R爸R媽住的地方太過偏遠,要轉機再加上租車開山路,

兩人從佛州起飛,光交通費用就要花上2000美金大洋。)

「我們這次回去,會見到你哥哥們嗎?」我問,

R先生是家中么弟,前面有同父母的三個哥哥,另外不同父或不同母的半兄弟姊妹也好幾個,

「大概吧,我也不知道。」R先生又埋回螢幕上的程式bug裡面去。

「你沒跟他們聯絡嗎?」我問,他搖了搖頭。

「那我們要在你爸那吃聖誕晚餐還是在你媽那吃?」我又問。

「這種傷腦筋問題我才不要去決定,讓Scott(R先生大哥)決定吧。」他說。

「那往年你們都是怎麼處理的?」我好奇。

「忘記了,那都八、九年前的事了...」他說。

「你是說,你八年沒回過Oregon了?」我瞪大眼,他聳了聳肩。

 

其實我也能了解,R先生對家裡的牽絆真的不深,

就像很多這一代的美國人一樣,他的爸媽在青春期前就離婚,

少年R先生從此過著跟媽媽住,放假時偶爾回去陪爸爸蓋穀倉刷籬笆,自然跟爸爸較為疏離。

 

再加上他的爸媽家都在Oregon的海邊小鎮上,

小鎮裡有農場有森林還有牛,就是沒有商場沒有星巴克也沒有無線網路。

爸媽退休前都是小學老師,小鎮對外資訊很封閉,

一直活在70年代的他們不能明白兒子為什麼選擇「電腦資訊」這種不實際的科技當大學主修,

甚至在R先生大學畢業時,美國空軍找上他,要送他全額獎學金+生活費,供他念空軍學院的電資碩士,

R媽卻非常不諒解,企圖以「我認識的人中沒有人唸碩士,為什麼你得念?」為理由阻止。

等到要念博士前,R媽又再以「空軍做得好好的,幹嘛要拋下高薪去念博士?」為理由反對。

似乎成年後的他,做的每個決定都不受媽媽支持,也造成了母子間有隔閡。

 那麼多年來,你說他是獨立也好,刻意的逃避也好,

他一直對家裡也有著一份近鄉情怯、又愛又恨的感受。

 


再說,比起亞洲父母的養兒一百歲,憂心九十九,

美國由於觀念上的不同,也因為地幅遼闊、鞭長莫及,

許多爸媽就是真的養到18歲,念大學就請你獨立離開家鄉自籌出路。

在我認識的美國人中,像R先生這樣多年不歸的情況時常發生,

甚至有的與父母斷了聯繫,再也不回家的也大有人在。

 

不管是台灣人還美國人,我想家家有本難念的經,

成年後的你我,又有誰可以完全與父母沒有摩擦?

但是我們台灣小孩在強烈的倫理教化中長大,

即使與爸爸生活有如平行線的我,也總是會覺得不能離家太久,

每隔幾個月,就算是身在國外,也會乖乖歸家報到。

 

我想兩種不一樣的教育模式,很難以單一價值觀去分個軒輊。

很多事各有前因,我尊重R先生有自己處理的方式,

把自己的文化觀念硬套在他身上,逼他現在與家人大和解,那是給自己找麻煩,

就如同R先生也尊重我的文化,每年重要節日都會對我媽朝貢一番。

 

只是我還是默默地希望,

要是我哪天當了人家媽媽,年年還是能有闔家團圓度節的好氣氛。


 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Ven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